人物@种桂英
你朦胧中醒来,却见身处一间佛堂之中,一尊大佛立于正中央,佛像上满是污秽之物,门外则是众鬼蠢动之声。你头疼欲裂,实在想不起之前的事。
你想回忆起更多关于儿子的事,却无论如何都只有少许片段浮现在脑海之中。
你看向佛堂里其他六人,试图寻找到熟悉的面孔:一位二十出头的书生,一位脸上有疤痕的逃兵,一位高门大户的小姐,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一位抱着婴儿的年轻女子。
记忆一:家书
“不孝子冀,今日将死矣!以身殉国,不得报母矣!儿不敢背母训,坚守危城,不屈于鞑掳,艰辛历尽,无力回天,儿无余憾矣!国将亡,天之倾,唯有母恩难报矣!
儿违离膝下,从军保国,方知区区之躯,无能为力矣!一军之力尚且徒劳,况一人乎?君昏臣聩,武备废弛,京城凡数十万之丁,却不过待宰之羊耳!儿不畏死,独惧鞑掳南进,残荼黎庶,荒虐天下!不孝子冀,不能护母左右矣!
儿思母如切,自别家以来,病不见母病,痛不见母痛,衣不知有无,食不知饥饱,泯如天地之外,无由闻知矣。儿昼夜悲号,继之以血,终此一生,死若有知,冀于黄泉之下,奉母左右。”
你于城楼之上北望,手中捏着家书。儿已从军多日,你日日盼他归家,等到的却是一封绝笔家书。
寒风瑟瑟,凄雨霖霖,你知儿已为国尽忠,以身相殉,本是光宗耀祖之事,你却悲不自胜,呕心抽肠。
儿呀!娘亲不会让你独死,你先去一步,娘亲随后便到。
你乃未亡鳏寡之人,唯有一子相伴。你盼他顶天立地,未必建功立业、富贵荣华,但必定当个落落丈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读书非材,你劝他从军。虽当此之时,重文轻武,从军之人贱,读书之人贵,却也是保国卫家之一途。
鞑掳南侵,虎视中州,你已知儿再难归家了,却还是每日北望,焦心如焚。如今家书已到,也不必再盼了。
儿呀!娘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之苦,你又可知吗?
你回忆至此处,虽家书字字句句皆记得清楚,却忘了儿的样貌。甚至儿的名字,儿与你的点滴之情,你皆回忆不起分毫。只隐约记得,是你劝他从军……
记忆二:
至于为何劝儿从军,还要从三十年前说起。那年你十七八岁,是名将种师道的女儿,父亲很是宠爱于你,将你视为掌上明珠,事事依你。种家乃是名门,而你种小娘子的名儿,更是响撤了江湖市井。(注:宋朝小娘子是年轻女孩的称呼,相当于明清时的“小姐”“千金“)
只因你不爱红装,偏爱舞刀弄枪,到街头打打泼皮无赖,跑跑江湖,结交结交江湖豪客,便是你的最爱。父亲对你最是宠溺,总是容忍你的娇纵放肆。你呢?便是活脱脱的混世魔王。其他家男衙内蛮横爱惹事,你们家恰恰相反,竟是你个女衙内让人不省心。
你丈夫本是父亲的幕僚,他文武双全,身高七八尺,乃是一位伟丈夫。你什么人都不服,却偏偏只服他。他文能辩得你哑口无言,满嘴歪理,武则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智计百出,你父无比器重他。他年岁不过二十出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却偏偏长了反骨,生性离经叛道。而你,便是被他这股子邪气所吸引,深深念上了他。
你二人那是一物降一物,他偏偏只对你温柔百顺,你却偏偏只听他一人讲大道理。但你二人的结合,却被你父亲竭力反对。只因父亲认为,你丈夫野心勃勃,必定会连累妻儿,甚至毁了种家忠烈之英明。但你眼中只有他,父母反对那又如何?你与他私奔,任你父棒打鸳鸯,过苦日子,也不放手。
你与他私奔后,父亲断了你的纹钱,料定你受不了苦,终归会回家。结果,你与他过着清贫日子,却异常开心,将回家之事忘到了九霄云外。
你与他生下了阿桃,你此生最最不后悔的,便是有了这个儿子。
儿子十几岁时,你丈夫突然被刺激了一般,不再安于市井小康日子。他从江南经商归来,见皇帝为了修建园林,处处将奇珍异石运往京城,致数十万中产之家家破人亡,他被此事触动极深,久久不能平静。
当夜,他与你争辩起来,他说王朝更替,不过大乱大治,王侯将相,不过尘中过客,他要改变天下,打破治乱之天道!你骂他中了反毒,不可理喻,他却只微笑不语。
不久,他留下了些许纹银,离家远行。他只说,要去做成大业,所谓妻子家小,只是他做成大业的阻碍。你也不拦他,只因你最知他性子,他要做的事,拦也拦不住。
自那一别,已是十五年光阴,你再也未见他一面。
为了阿桃能过上好日子,你想回种家,父亲对你也颇为想念,但他却容忍不了将阿桃带回去。父亲说,阿桃是孽种,他身上留着贼人的血,我种家尽忠报国满门忠烈,阿桃是逆贼血脉有辱家门。你可以回种家,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阿桃不可以!
是啊!你丈夫为了所谓大业,不择手段,投靠了外族,做了汉奸反贼。在父亲眼中,阿桃便是孽种。在此事上,他绝不会让步。你含泪叹息至亲零落,看来此生你们父女无缘了。
至亲殊途零落,至爱劳燕无缘,可怜你有情难付,有家难回,你独自含辛茹苦,抚养阿桃,无论受过多少罪,吃过多少苦,你皆不后悔。你是千金之躯,却会耕地,会织布,会做生意,会摆摊。一人养家教子,又当爹又当妈。
你丈夫非是无情之人,也遣人给你们母子寄黄金与银钱,却被你悉数散给了穷苦百姓。你们母子即便再苦再累,也不要他的脏钱。父亲也偷偷遣人送钱给你,你却悉数退还。既然他不想阿桃玷污种家,那你跟阿桃也不会要种家一碗饭吃。
阿桃渐渐长大,你不断教诲他,要顶天立地,万万莫当他父亲那样的人。他父亲便是读书太多,生了反贼之心,你便不强求阿桃读书。而是期盼他从军立功,保家卫国,叫他外公知道,他不会辱没种家。他父亲是他父亲,他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