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六 [橋的感動&關西歸戶] [Page 51~60] [內文]
時序六 [橋的感動&關西歸戶]
[Page 51~60] [內文]
昭和 8 年 1933 年 民國22年
日本人來到如此偏鄉
做人口普查與水利調查。
當然也是有新竹機場後花園之說
一人一包白米。
兩人兩包白米。
換取個人身家super詳細資料。
堪比求職履歷書了。
從哪裡來,父母是誰,
會什麼技能。
表格之多-清清楚楚。
起初有些抗拒與害怕。
就大概寫一些,也不是寫得
很詳細。
但關西橋的工程也開始動工。
雖然對於橋的蓋成。
半信半疑的。
也就靜觀其變。
看看有影沒影??
一年後
昭和 9 年 民國23年 1934年
五月份
我的外婆秋山雪子
與外婆的哥哥-涂維新
同時出生。
是的:異卵雙胞胎
那座關西橋,也順利完工。
使用最新的SRC鋼筋鋼骨混凝土
技術與蓋橋方式。
就算遇到大雨天,
也能夠到街上去採買。
保固25年以上。
一種真實有發展的感動吧!
就覺得登記的更詳細些好了
畢竟也算是一種過橋費吧!
雖然看見登記到饒平時,
打了個大大的*
心裡很是不愉快。
但看見老實人
堅毅保護小孩的狀態。
還是登記下去勒。
又換了半包+半包。
總共一包的白米。
生活雖然是有一餐沒一餐的,
起碼一家四口過得去。
雖然還是小木屋,
起碼不再漏水了。
也編織了些包腳的草鞋,
防百步蛇的咬。
話說前方的關西河
每年夏天,是有豐富大閘蟹的
盛產到會吃到很膩的那種
可以說是當地相當相當
美味的一餐。
1932~1934年間。
老實人的工作主要是筏木。
然後烤成煤炭
到街上與新竹地區販賣。
雖然工程上日本人有建設。
不過商業上,
大多還是被日本人所獨佔。
所以賣煤炭的利潤是不高的。
不過大家當時幾乎都一樣窮。
也一樣都有一餐沒一餐的。
到台北的路又不好走,
都是泥濘路。
而且當時南部較發展。
滿妹當時還是家裡種菜為主。
以及唱客家山歌。
但都只敢唱八音悲調.
畢竟全家被太監殺光。
實在不敢唱太開心的歌曲。
說真的夜不閉戶,
其實是真的沒什麼東西可偷.
僥倖開門讓你進來算了。
賊比較有錢,大概是吧???
而關西山上日本人
還蓋了個神社。
信仰天照大神。
雖然之後
都被國民政府拆光光了。
總之就是一個
只有可以餬口的幾餐。
與遮風避雨小木屋的時代。
商業的部分
幾乎還是被日本人壟斷的。
1985~1934年期間。
然而
既然都已經雙雙浪跡天涯勒。
就最喜歡旅行了。
沒地方睡.
就住破廟。
尤其當時的商業重鎮
是在南部嘉義。
日本人需要的茶、糖、樟腦。
其實是在南部生產居多的。
1934 年五月份,昭和 9 年。
滿妹與老實人。
帶著剛出生的兩位一男一女。
一路走到了新竹的五峰鄉。
和當地的泰雅族、賽夏族
原住民朋友喝茶聊天。
當然也是聽說
新竹五峰鄉基督長老教會
有介紹工作,相關的就業服務
抱持姑且一試的心態
就這樣起程過去了…
而這也是往後人生飛黃騰達
最最重要的一個起步點勒!!